科学发展观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同志们:
承载着亿万人民的殷切期待,肩负着继往开来的历史使命,中共十八大于11月8日胜利召开。胡锦涛同志所作的十八大报告,从历史和时代的高度出发,科学地总结了过去5年的工作和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基本经验,深刻阐明了我们党在新时期坚持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实现什么奋斗目标等重大问题,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是我们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新时期新阶段继续奋勇前进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
十八大报告高屋建瓴,立意高远,内涵丰富,重点突出,思想深刻,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报告全面、系统总结了基本经验,是我们党理论创新的重要成果,标志着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对于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具有长远的指导作用。
(以下从五个方面跟大家交流以下我的学习笔记)
一、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首先要准确把握和领会十八大的精神实质。十八大精神的核心和灵魂是“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我们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总结十年奋斗历程,最重要的就是我们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一系列紧密相连、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和贯彻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中国共产党章程》在总纲部分写到: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根据新的发展要求,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形成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指导思想。
党的十八大立足历史和时代的高度,着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长远发展,在系统总结党的十六大以来实践的基础上,确立了科学发展观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历史地位,这是党的十八大作出的历史性决定和历史性贡献。
坚持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这是我们党五十多年来执政的最基本的经验。党的十六大以来,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根据新世纪新阶段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根据我国发展出现的新的阶段性特征,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指导思想,极大地推进了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其中尤其以科学发展观的作用最为突出。确立科学发展观作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的地位,有着充分的理论根据、现实根据,也是符合我国长期发展需要的。
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党的七大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对中国革命的胜利发展产生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党的十五大郑重作出决定:把作为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的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胜利发展产生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党的十六大又把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对全面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产生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党的十八大把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
科学发展观成为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是科学发展辉煌成就的实践推动,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声。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空前激烈,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矛盾凸显,广大人民利益需求不断拓展。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突出表现为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课题。科学发展观以宽阔的世界视野、先进的价值观念、科学的求实精神、深邃的前瞻意识、坚定的人民立场,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一系列紧密相连、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入探索在激烈国际竞争、重大社会转变、复杂利益格局情况下推动科学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把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实践证明,科学发展观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和各项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越来越显示出强大的真理力量,越来越得到高度认同,已经成为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
我们必须从全局的高度认识和理解科学发展观,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具有前瞻性、长远性、根本性的重大战略思想,体现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国防和军队建设、港澳台工作、外交工作、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必须从政治高度认识和理解科学发展观,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强大思想武器,贯穿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
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科学发展观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以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为根本支撑,以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为基本方针,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为精神实质,以推动发展为第一要义、以人为本为核心立场、全面协调可持续为基本要求、统筹兼顾为根本方法,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推进主线,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指导当代中国发展的科学理论。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坚持发展是第一要义,就是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和“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思想,不断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发展就是在实现工业化、信息化的基础上摆脱贫困,推进社会全面进步。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唯物史观、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依靠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前提,把提高人作为发展的根本途径,把尊重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准则,把为了人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共同进步,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共同发展,在实现社会全面进步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协调发展,就是要使各个地区、各个部门、各个领域比例适当、结构合理、相互促进、良性运行,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相协调。坚持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使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人与自然相和谐,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国家,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对“什么是发展”、“靠谁发展”和“为谁发展”、“怎样发展”等发展观的基本问题,做出了科学的回答,极大地深化了对人类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与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做出了重大理论创新。
三、我们为什么要坚持科学发展观
一方面,科学发展观是我国当前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指导思想。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也是当代中国的主题。发展观问题之所以重要,就是因为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会对发展的实践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当前,中国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中国的发展成就前所未有,中国的发展难题前所未有,中国正处在一个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又处在一个发展的矛盾凸显期。
首先,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国家财力较为充裕。2005年我国GDP已经达到2.23万亿美元的规模,全国税收收入1999年首次突破了1万亿元大关,2003年突破了2万亿元大关,2005年突破3万亿元大关。经济实力的显著增强,为我国的发展奠定了新的历史起点。
其次,我国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已经无法支撑进一步的发展。靠粗放型增长方式我国可以实现“三步走”的第一步、第二步战略目标,但不可能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我国2006年GDP仅占世界总量的5.5%,而我们消耗的能源占世界的15%,钢材占30%,水泥占54%。这显然是靠投资拉动的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已经没有后续空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势在必行。
再次,我国贫富之间、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不协调状况越来越难以承受。近年来群体性事件大量增加,规模趋于扩大,手段趋于激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发展不协调已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
第四,我国社会事业发展、政治体制改革、资源状况和生态环境问题等方面的问题和矛盾不断激化,已经成为严重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和薄弱环节,如果不投入更大的力量去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我们就难以进一步解决好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这个主要矛盾。
我国发展的这些阶段性特征和出现的新矛盾新课题,决定了我们必须自觉地、坚定地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只有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我们才能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巩固已有的发展成就,破解面临的发展难题,创新发展的方式,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另一方面,科学发展观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我国要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进而在本世纪中叶实现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不仅要解决近30年来快速发展所积累的大量矛盾和问题,还要解决好今后几年、几十年发展中产生的一系列新矛盾、新问题。解决这些发展中的问题和矛盾,必然要求我们把以下四项原则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第一,必须坚持发展的全面性。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础上,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的全面发展;在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发展的基础上,推进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方面体制的改革。
第二,必须坚持发展的协调性。我国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由来已久,当前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仍然很大。缩小城乡差距、区域差距,解决发展中的不协调问题,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发展的迫切需要。因此,坚持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是我国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方针。
第三,必须坚持发展的可持续性。按照国际上判断发展可持续性的标准,要扭转我国可再生资源消耗速率大于可再生资源开发速率、不可再生资源消耗速率大于可再生资源消耗速率、环境污染排放速率大于环境对污染吸收速率的局面,是需要经过长期努力才能实现的。2030年我国人口将达到16亿的高峰,能源、资源、环境的瓶颈制约将更加突出,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将是我国发展长期面对的突出矛盾。这些事实表明,坚持可持续发展,解决好我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是贯穿我国现代化进程始终的要求。
第四,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全体人民的事业,需要几代人的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我们只有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能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不断提高广大劳动者的素质,发挥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切实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
由此可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不仅是我国当前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指导思想,而且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
四、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
科学发展,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全党一定要勇于实践、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把握时代发展要求,顺应人民共同愿望,不懈探索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永葆党的生机活力,永葆国家发展动力,在党和人民创造性实践中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科学发展,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必须做到五个坚持,即: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这“五个坚持”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只有切实做到这“五个坚持”,才能加快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
科学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实现三个转变: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其中,推动科技进步与创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掌握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尤为重要。
例如,中国出口到美国的电器电子产品,95%是加工贸易,80%来自外资企业。顺差在中国,利益在美国。以美国苹果公司的iPad Video 30G产品为例,苹果公司并没有iPad的生产线,产品制造全部外包,每台的全球零售价是299美元。苹果公司得到的创意、品牌、设计和专利收益114美元,占售价的38.1%,零部件生产(106美元)在其他国家,销售和物流占75美元,而中国的组装企业拿到的4美元仅占1.3%,还得到一个made in China的名声,贸易统计列入中国出口顺差。
再如DVD事件:2002年,在经过数年时间的协调、酝酿之后,日本企业与欧洲的飞利浦成立了3C联盟,与美国的时代华纳成立了6C联盟,共同向中国企业外销DVD产品征收21美元的专利许可费(此时,中国产DVD播放器在美国的到岸价约为90美元左右)。2004年美国的Zoran、Oak等公司发动了337条款调查程序,指控我国公司在内的数个国家和地区的光盘控制芯片和芯片组以及相关产品侵犯了原告共有的三项美国专利。接二连三的打击,导致中国DVD生产企业大量倒闭、转产或者成为国外公司的代工商。中国整个DVD产业迅速凋敝。
以上事实说明,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只有拥有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才能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才能享有受人尊重的国际地位和尊严。因此,我们必须坚持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大力发展民族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真正掌握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全面提高核心竞争力,才能保证我国的经济社会实现科学发展。
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动我校的又好又快发展
党的十八大报告,博大精深、意义深远,要学习好、领会好、贯彻好,必须花更多的时间,下更大的功夫。要专题研讨十八大报告中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尤其要把握好报告的主题和灵魂,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 “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上来。要结合工作实际学习,这是学习和贯彻十八大精神的根本保证,只有学以致用,坚持用十八大精神指导实践,同时在实践中不断加深对十八大精神的理解,才能真正把十八大精神落到实处。
胡锦涛同志在2006年中央政治局第34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当今世界,随着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越来越成为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人力资源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而知识创新、人力资源开发,都离不开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应对当前和未来的挑战,各国纷纷把发展教育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举措。由此可见,教育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国家强盛、民族富强的重要性。
高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引领与传承的重要职责,高校的发展,也必须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我校的发展来说,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规划、建设、创新、发展等方面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学校的又好又快发展。
在学校建设与发展方面,就是要运用十八大精神指导各项规章制度的不断完善;就是要加强党政管理队伍的作风建设、广大教师的教风建设和学生的学风建设,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就是要大力加强学科建设和科技创新,增强学校的发展活力和核心竞争力;就是要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引领与传承等方面全面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大学。
十八大报告提出“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深化改革要做到“三个坚决”即“一切妨碍发展的观念都要坚决冲破,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都要改变,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都要坚持革除”。学校的建设和发展要坚决遵循这些教导,认真研究新形势下高校的建设和发展规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学校要实现科学发展,各方面工作就必须创新。创新是继承和发展,是在继承的基础上的变革、革新。我们要在教育观念上创新,在工作思路上创新;要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创新,在科学研究和技术进步上创新;要在管理理念上创新,在机制体制上创新;要在工作落实上创新,在执行措施上创新。既要在理论上创新,更要在实践中创新;既要注重形式创新,更要注重内容创新;既要注重自我创新,更要注重协同创新。新兴学科需要创新,需要快速发展,传统学科更需要创新,需要激发活力。只要我们在各方面工作中做到全方位创新、全过程创新,我们学校就会在创新中取得科学发展。
我们要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好党的十八大精神,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发展主题,以人为本,科学谋划,认真实践,统筹兼顾,合理配置和利用学校资源和资金,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科学研究为支撑,各部门各单位协调配合,齐心协力,共同推进学校的各项事业快速协调发展,圆满完成学校“十二五”规划所制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实现学校建设和发展的新跨越!
谢谢!